近期,陕西、甘肃、江苏等地发生野猪致害事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高铁停运等安全事故。据统计,全国31个省份中,28个省份有野猪分布,其中26个省份的857个县(市、区)存在野猪致害,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多不利影响,且趋势日益严重。
近日,有摄影爱好者在广东湛江东海岛一处滩涂上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 。这群白色的“精灵”将黑色嘴巴埋入水中,左右摇头“扫地雷式”地觅食,又或展翅起舞,甚是惬意。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西南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浙江省发现并报道了一个两栖动物新物种——姬林蛙,为中国已知林蛙中最小体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SCI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上。
11月29日,记者从墨脱生物多样性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悉,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王敏教授课题组与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达娃在墨脱县取得重大发现。在2023年11月的鳞翅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中,他们于墨脱县格当乡海拔2800米处的原始森林附近采集到了四个标本,经形态学研究鉴定,被确定为隶属于高夜蛾属的全新物种,这个新物种被命名为墨脱高夜蛾,同时相关论文已被国际分类学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接收。
12月1日,记者从九寨沟管理局获悉,近日,九寨沟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人员在整理回收的红外相机照片时,首次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荒漠猫的身影。此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分布物种,此前保护区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林麝、马麝、豺、金猫),现增为8种。
记者15日从贵州省林业局了解到,该局组织开展的2024年度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监测显示,珍稀濒危物种黔金丝猴亚成体和幼体较多,种群呈增长趋势;黑叶猴数量较多,种群较为稳定,贵州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效较好。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在福建省宁德市南漈山发现一两栖动物新物种立春角蟾。相关科研成果近期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Keys》正式发表。
我国科研人员在西藏自治区野外考察时监测到两种罕见的飞松鼠,经论证,分别为我国兽类新记录种不丹大鼯鼠和西藏自治区兽类新记录种李氏小飞鼠。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学术期刊《兽类学报》上。
记者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了解到,经过长期研究,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多支研究团队在地处三江源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现一蝙蝠科管鼻蝠属新物种,并根据发现地命名为玉树管鼻蝠。近日,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哺乳动物研究期刊《Journal of Mammalogy》上。
近日,四川自贡市自流井区亦趣自然保育中心向记者报料:在自贡发现了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新几内亚扁虫(Platydemus manokwari)。据悉,这也是自贡地区首次发现,或也为四川首笔记录。